•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洪湖)
  • 【发布时间:2016-10-28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洪湖市旅游局)

    近几年,洪湖积极实施一主两翼(坚持工业兴市战略,大力发展旅游、水产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抢抓两圈一区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全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蓝田景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和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以悦兮半岛国际温泉度假村为核心的温泉养生游三大特色旅游板块。特别是近两年来,洪湖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水乡生态资源优势,将开发休闲农业和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产品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洪湖市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点80多家,其中,安心农庄、滨湖渔家旅馆、瞿家湾老渔村多次接待省市主要领导视察,受到各方面的好评。
        
    一、洪湖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洪湖市坚持了五个突出,抓好五个环节。
        
    一是突出产业布局抓规划。洪湖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指导思想。《洪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洪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均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列为重点建设内容。目前洪湖市乡村旅游按资源和区位优势,呈现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交通区位优势为依托,沿重点公路建设休闲农庄。洪湖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沿仙洪线大力推进休闲农庄建设,投入2000多万元的峰口塘咀安心休闲农庄已投入营运,万全隆客多农庄、洪善庙农庄也初具规模,小港、汊河等乡镇休闲农庄也在规划建设当中。二是以重点景区为依托,打造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项目。以乌林温泉度假景区为依托,建设乌林三国文化街区;以蓝田风景区为依托,开发红色、生态游小型旅游产品,丰富瞿家湾旅游名镇内涵。三是以为依托,建设渔家乐旅游项目。以洪湖堤防整治为突破口,沿洪湖围堤岸线开发建设洪湖岸边是家乡湿地生态旅游城项目;以滨湖三八湖沿岸为重点,大力开展渔家旅馆建设,推进乘风村旅游名村建设。
        
    二是突出政策引导抓投入。洪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乡村旅游列为鼓励发展方向。今年88日,洪湖市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强市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强化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政策引导和保障。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要发展旅游特色产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发乌林、瞿家湾、滨湖、新堤、峰口、万全等地的农家乐渔家乐乡村旅游产品。为有效激发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洪湖在考察学习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鼓励引导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对评定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星级农家乐的给予现金奖励;对已运营的农家乐,按照有关标准验收合格后,给予每户1万元扶持,并对其挂星授牌;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各相关部门简化手续、降低门槛,对经营农家乐的给予税收、证照办理等方面扶持。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创建单位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
        
    三是突出产业支撑抓特色。农家乐,落脚点在趣,重点在味。洪湖市在推进农家乐旅游发展中,根据各乡镇主导产业和自然资源差异,紧紧依托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农家乐经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万全镇南昌村围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新农村、新农业观光体验游;安心农庄紧紧依托该地水乡养殖种植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集观光、垂钓、餐饮等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示范点;滨湖渔家旅馆充分发挥临湖临城的生态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发展生态休闲体验型农家乐,取得了较好效益;瞿家湾镇通过开发农家茅草屋、毛扇作坊、渔具作坊、捕鱼、撒网、撑船、采莲、赶鸭等项目,使游客在参观参与这些项目过程中重拾野趣,返璞归真。洪湖蓝田风景区还挖掘传统,创作出了如渔翁戏蚌采莲船划龙舟水上婚礼等民俗文化特色的一系列歌舞节目。
        
    四是突出行业管理抓规范。在学习、考察、借鉴周边县市农家乐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洪湖积极引导农家乐经营户对照《湖北省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科学规划、合理设计,诚信经营,严守公约。目前,洪湖市旅游局共评定20家二星农家乐,并积极推荐了多家农家乐参与高星级农家乐评定。近年来,该市在滨湖办事处和新堤办事处举办了多期农家乐业主培训活动,共有80多位业主接受了培训。洪湖市滨湖办事处为促进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率先成立了渔家乐发展协会,实施统一接团、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促销的四统一管理,通过协会组织不断规范行业行为,实现有序发展。
        
    五是突出产业联动抓促销。目前,洪湖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较大、接待功能成熟的经营点集中在滨湖、瞿家湾、峰口三个镇办,为进一步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发展,增强经营主体的发展信心,洪湖市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市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重点内容,整合包装、重点推介,编制了特色乡村旅游线路,组织旅行社到各乡村旅游点专题考察,制定营销方案。鼓励旅行社与乡村旅游经营点签订合作协议,互推互利,合作共赢;引导乡村旅游与重点景区沟通交流,和谐发展。20096月,滨湖办事处主办了洪湖市乡村生态旅游首游式活动,邀请了省内60多家旅行社负责人参加了洪湖市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20117月,洪湖市委市政府主办了洪湖旅游推介会,邀请湘鄂两省规模旅行社70多家参与洪湖旅游踩线和产品促销,向周边省市主要客源地全面展示了洪湖市乡村旅游的无限魅力。同时,洪湖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内旅游产品促销交流活动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乡村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取得了明显的促销效益。
        
    二、洪湖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成效
       
    洪湖市依托生态资源和重点景区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如今乡村生态休闲游已成为洪湖水乡旅游的一种重要形态,其发展已初具规模效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改变了原来的农业产业结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业、通信、餐饮、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就地市场化、商品化,直接带动了景区附近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滨湖办事处由原来单一水产养殖发展到现在成规模的特色旅馆服务;瞿家湾镇为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发展了水生植物的种植业和作坊式手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几个重点乡镇的直接经济收入与3年前相比翻了一番。
        
    二是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一条新型的致富道路。瞿家湾作为洪湖最边远的乡镇之一,在没有蓝田企业入驻本土以前,农民年均收入不过千元。而在蓝田企业投巨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生态旅游后,该镇农民自发依托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围绕该主题发展延伸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渔家乐活动。当地农民参与了《洪湖赤卫队》系列情景剧实景演出;在湖上表演水上婚礼、捕鱼撒网;表演农耕纺织等。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农民在发展特色水产经济的同时壮大乡村旅游经济,农民人均收入年增加数千元。
        
    三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以农家乐为中心的产业链,具体可以拓展到农家乐经营、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业以及相应设施的装修建筑等,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快捷途径。目前洪湖市80多家休闲农业经营点的直接从业人员已达1500多人。没有办起农家乐的农民就近帮工,兼做客运、货运、渔家生产表演等服务项目,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四是提升了乡村整体文明水平。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村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学习到了一些更加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学文化、学技术也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以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文明的行为逐渐革除,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更新。滨湖是典型的湖区,随着近年旅游开发热潮的兴起,当地渔民普遍感受到旅游作为当地和水产经济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没有新的观念的文化知识是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的。渔民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兴办了水上学校、水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不仅增加了自身的文化知识,其设施也成为乡村旅游的景观。
        
    五是推动了小集镇建设发展。瞿家湾镇旅游业的发展使原来偏僻平静的集镇增加了大量人流,这就要求瞿家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两年来,瞿家湾在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的过程中,城镇面貌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座古朴又现代的旅游文化名镇赢得了众多游客的好评。滨湖办事处的乘风村从农家乐发展起步,如今按照旅游名村建设规划,投入了数百万元,对村庄面貌进行了彻底改造,对旅游接待设施进行了全面完善,发展成为具有水乡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亮点。
        
    三、洪湖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
       
    乡村旅游在发展类别上讲,包括了农业观光游、农业休闲体验科普游以及乡村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其中倍受青睐的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和特色鲜明的乡村节庆旅游。洪湖市已经具备一定的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条件。曹市的锦绣梅园、万全南昌村、瞿家湾蓝田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都是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适宜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典型,还有德炎水产、鱼米乡、晨光等水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具备旅游接待的条件。
        1
    、沿路乡村先行。沿仙洪线、汉洪线两条市内主干道分布的乡镇办,根据发展基础,逐步开发乡村旅游。
        2
    、坚持一地一品。乡村产业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地一品,差异发展是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堤办依托城区,在城郊开发以餐饮接待、休闲娱乐的农家乐;滨湖办在三八湖区域开发渔家风景旅游区和渔家乐项目,打造螃蟹节;汊河、小港等地开发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旅游区;万全镇打造水生蔬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点,峰口镇扶持安心农庄规模化发展,走综合性发展路子;新滩镇在长江、东荆河交汇处开发综合性接待的渔家乐;大同管理区开发农场(果园)采摘项目;龙口镇开发水产观光、捕捞体验旅游;老湾乡开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乌林镇依托温泉三国打造油菜花节和文化节庆活动;螺山镇开发湿地观光、科普考察项目,兴办西瓜节。
        3
    、策划精品线路。在乡村旅游逐渐火爆的形势下,策划洪湖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大力推介势在必行。这些成熟后的乡村旅游点与温泉旅游、红色旅游、大湖生态旅游三大板块有机融合,会增添无限的旅游吸引力。如品螃蟹、沐温泉一日游线路、游桃园、赏菜花、嬉温泉一日游线路、摘界牌西瓜、赏洪湖荷花、住滨湖渔家、品湖鲜鱼虾、感红色文化二日游线路、游蓝田生态园区、观万全生态农业、憩安心生态农庄二日游线路等,考虑季节时令、区域交通等因素,随时策划组合更新,由旅游点和旅行社联合促销,共同推介接待,可实现洪湖旅游地接新突破。
        
    四、洪湖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措施
       
    对比全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态势,洪湖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抓紧落实。当前,洪湖采取了如下保障措施:
        
    一是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和政策支持,成立了洪湖市乡村旅游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财政、旅游、建设、规划、农业、交通、水利、水产、卫生、工商、林业、扶贫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协调力度,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合力。同时,健全了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在开发初期实行税收优惠和奖励补贴,帮助他们尽快形成规模。
        
    二是多元投入,突破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瓶颈。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投入机制是关键。洪湖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采取并坚持了政府筹一点、部门帮一点、企业投一点、农户出一点的策略,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的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农家乐的发展予以支持;采取多种形式如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金融政策融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建立部门对口帮扶制度。乡村旅游发展不能单靠政府财政,更不能单靠旅游部门,洪湖市调动市直所有部门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大家的能量,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三是坚持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适度的优惠政策,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以合作、合资、独资、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到洪湖市开发乡村旅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调动农户自主投入的热情。有条件的农户按照规划率先开发农家乐等产品,除政府补贴、部门减免外,还要享受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洪湖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坚持自愿自主、理性适度的农户投资原则,加强经营培训指导的服务。通过树立典型,带动农家乐的规模发展。
        
    三是科学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系统资源整合。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应本着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近期正在制定《洪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规的指导下,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乡镇,编制本地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将乡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实现旅游者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及各项效益。在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狠抓村庄环境整治和旅游氛围营造。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在民俗文化、水文化、荷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上做文章,打造可赏、可感、可品、可带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四是统筹安排,合力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用旅游发展的眼光和思维统筹乡村建设,融合村镇众多发展项目,合理地统一到或配套于大旅游发展的格局中,实行综合开发与资源整合利用。洪湖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把乡村旅游项目与村庄环境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能源改造、农业板块建设、土地平整项目建设、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扶贫开发项目安排、乡村交通建设、水产林业发展、民俗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项目统筹协调,共同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改善,形成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和氛围。有了这样的基础,打造可供游客游玩观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就会水到渠成。